天天游戏“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1-05 21:16:51    浏览:

[返回]

  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规自分局、区财政局、区城管委、区城管执法局、区卫健委、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各街道办事处:

  按照市区两级部署,我局负责开展《“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前期资料收集、规划编制、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环节,形成专项规划报审稿,并经主管区领导专题会审议通过。现正式印发给各单位,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一)护格局,突重点,“以绿崇文”彰显“文化东城”,展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

  (二)重人本,惠民生,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幸福东城”,构建百姓身边宜居的园林绿化空间网络

  (三)提质量,焕活力,以高质量、全龄化的园林绿化服务品质营造“活力东城”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深入贯彻习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时期。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研究和编制好“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对东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实现高质量精细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东城区有序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之下园林绿化工作的关键要务。

  “十三五”时期,东城区始终以高标准高质量服务首都核心功能为工作要义,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以“特色品质、文化内涵和服务百姓”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抓手,不断优化全区绿地布局,全区公园绿地建设实现跨越式增长,实现公园惠民。同时积极深入挖潜增绿,通过小微绿地及口袋公园等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推动老城保护及民生改善工作,城市环境品质不断增强,为落实嘱托的“老胡同、现代生活”在东城形成生动实践奠定了绿色基础。

  “十三五”期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至2020年底,全区绿地面积达到1108.1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40.29公顷,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9.8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06平方米/人。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增加7.35个百分点,达到93.99%。

  围绕国庆七十周年、全国两会、“五一”、“七一”、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对全区重点地区、主要路网、区属公园进行花卉布置,同时按照市区统一要求,全力做好环境安全服务保障工作,高标准完成国庆游园等政务服务保障工作。

  规划引领,加强指导。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东城区“留白增绿”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进一步加强“留白增绿”工作统筹,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留白增绿”工作。结合全区“百街千巷”环境综合整治和“留白增绿”工作重点,通过《东城区园林绿化导则》和《北京市东城区胡同绿化提升改造研究和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东城区园林绿化地生态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北京市东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导则及行动计划的编制,为全区园林绿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完善机制,部门联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留白增绿”等绿化美化工作,多次听取专题工作汇报及方案汇报,高位安排部署,搭建部门沟通平台,及时解决绿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同时,随时对接及时掌握腾退土地动态,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解决问题。对拆违腾退地块进行联合验收,建立工作台账,确保腾退土地再利用成效。

  加强监督,保证品质。结合“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专项,对全区街道街巷胡同环境整治绿化方案进行把关和审核,对重点地块综合统筹和建设,确保绿化品质。

  “十三五”时期,按照《东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2年—2020年)》要求,制定公园绿地实施计划,积极落实地块,优先落实公园绿地缺口较大地区的规划绿地。充分发挥公园休闲游憩功能的同时融入“城市森林”、“海绵城市”的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共建成了8.9万平方米的大通滨河公园、1.89万平方米的西革新里城市休闲公园、1.9万平方米的燕墩公园、1.6万平方米的安德城市森林公园以及1.1万平方米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等5处大尺度公园。

  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建设深受市民好评。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工作进程,充分利用拆除违法建设、疏解区域性低端市场腾退出来的用地以及边角地、废弃地,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共建成口袋公园40余处,真正把绿色送到百姓身边,居民的绿色获得感明显增强。

  不断推动老城保护及民生改善。针对老城的园林绿化特点,通过园林绿化不断推进古都风貌的恢复和民生环境提升工作。结合“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集中推进前门东区、东四等历史文化精华区修缮保护,完成千余条背街小巷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充分利用院落门前屋后空间及边角隙地,通过一棵树、一池花、一藤架的见缝插绿形式,改善胡同微空间。东四街道流水巷、流水东巷及东四三条至五条等胡同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已成为胡同绿化样板示范,百姓绿色获得感明显提升。同时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地生态治理,共计安装树池篦子1.9万套,补植苗木2.89公顷,覆盖树堰6.97公顷,安装草石隔离板17.13万延长米,实现老城园林绿化精准治理。

  围绕全区“九横八纵”主干路网,推进林荫道路建设,强化老城空间格局。以种植高大乔木、植物调整、设施更新为重点,加宽加厚现有道路绿化,同时选取有条件的路段进行树池联通,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道路出行空间。

  实施平安大街张自忠路段林荫道路建设及两广路(东城段)机非分车带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结合道路断面改造,增加中央隔离带并有效提升机非隔离带景观效果。

  对长安街沿线万平方米绿地进行改造提升;完成王府井主街、南北河沿大街、光体路、东直门北中街和簋街等道路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完成1.98万平方米的故宫周边筒子河精品街区绿化提升工程并积极结合街区更新项目,实施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

  以公共楼宇为重点,先后对北京第五十五中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幼儿园弘善分园、北京市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等屋顶进行改造,共完成了6万平方米屋顶绿化建设。充分考虑各区属单位、学校的环境特点和人文需求,增加园林、园艺科普活动空间,通过新优植物品种、合理空间布局等手法,实现人与植物“零距离接触”。同时结合重点工程建设、街巷胡同改造等工程,进行垂直挂绿,共实施垂直绿化2000延长米。

  公园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以区委办、区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加强区属公园景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强化“四优一满意”服务理念,提升公园管理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启动龙潭中湖公园改建工程,并基本完成主体建设内容;积极推进水质改善工作,完成柳荫湖及青年湖水系连通工程和龙潭三湖水系连通工作,改善整体水质,有效提升汛期抗洪排涝能力。

  公园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深挖园林文化资源,持续打造“文化东城”,按照“一园一品”原则,不断丰富公园文化特色内涵,开展公园特色文化活动。连续多年精心筹备举办地坛、龙潭春节文化庙会、“柳”文化节、梅花文化节及游人艺术节等便民服务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天坛公园、柳荫公园等4个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在各区属公园和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深入开展“乐享自然 快乐成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互动体验活动,为少年儿童讲好公园里的自然课。

  绿化活动深入百姓身边,社区绿化及义务植树工作蓬勃开展。持续开展好首都义务植树日植树活动,倡导社会参与绿化认建认养,金隅集团、兄弟中国公司绿地认养持续进行,“以废换绿 爱心认养”树木认养活动连续四年在皇城根遗址公园举办。深入开展“市花月季和乡土植物进社区”,“绿满万家,爱在东城”绿植进家庭、进军营、进校园、进养老院和“六美创建”等多样的群众绿化美化活动,创建松林里社区、东外大街社区、香河园北里社区、东总布社区和长青园社区5个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以及东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国际职业学校鼓楼校区、和平里公寓和北京金隅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金隅环贸分公司管理区5个花园式单位。创新思路,深入百姓身边开展各类绿化美化宣传活动和爱绿护绿活动,建成东四园艺驿站和龙潭园艺驿站,柳荫公园建成东城区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鼓励全民参与到城市绿化美化工作中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区委编办要求,成立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党组,完成区园林绿化局改革及职责调整,扎实推进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编制体制和区属公园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明确系统工作框架,深化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制定《东城区可移动花池(花箱、花钵)设置美化指导意见和设计导则》等导则标准,以第三方监理“日检查、月通报、季汇总、年总评”的检查评价形式,做好日常养护管理和等级绿地核定与复核工作,将园林绿化日常管养向精细化推进。扎实落实濒危衰弱古树复壮、林木有害生物防控、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专项检查、园林绿化行政审批等工作,并对全区2万5千余株杨柳树雌株进行飞絮治理。绿化养护工作多次在市园林绿化局组织的绿地等级评定和绿化养护检查排名中位于前列。“十三五”期间,全区特级绿化养护绿地逐年增加,到2020年全区特级养护绿地达到30处,一级养护绿地3处。

  绿地空间分布不均,大型公园相对较多,中小级别公园较少,是东城区园林绿地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东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且老龄化较为严重,现状绿地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与全市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全区公园绿地服务能力略显不足。

  除天坛公园、龙潭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外,百姓身边的中小级别公园绿地相对较少,胡同街巷绿地空间极为缺乏。另外历史名园作为东城区公园绿地体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内外游客量相对较大,在日常使用中公园承载量较大。地坛、中山公园、太庙、天坛公园四处历史名园共约278公顷,占全区公园绿地总量近一半。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优化核心区空间格局,重点把握两轴、老城、二环路沿线的景观风貌。园林绿化在保护恢复古都格局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目前烘托和影响古都格局的绿化建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中轴线范围内天坛、地坛、太庙、中山公园等代表古都文化集萃的历史名园和历史景观仍存在大量被侵占的地带;二环路沿线经过多年绿化建设已形成了“绿色城墙”的良好基础,但局部仍存在绿化较为薄弱的情况;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整治与文化融合程度仍需提高。这些问题都对古都风貌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公园绿地的特色定位、服务品质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标准仍有差距

  随着市民休闲需求的增加,百姓对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需求不断提高,部分公园在特色定位、服务品质、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近年来公园游客量急速增长之下,公园日常使用强度逐渐增加,在服务、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柳荫公园、青年湖公园、龙潭西湖公园等部分公园已逐步出现“老龄化”的状态,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日渐严重,适龄活动设施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细节考虑等问题也逐渐明显,严重影响公园的服务品质。

  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深入落实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以及保障首都政务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改善民生工作等内容的明确为东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2.生态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园林绿化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方面提供了机遇

  在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新阶段,核心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有序落实,随着“减量发展”“留白增绿”“城市双修”等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首都核心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向纵深推进以及街区更新工作的逐渐开展落实,园林绿化工作在空间落实和质量提升方面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老城整体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中轴线申遗等契机为东城区园林绿化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严格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通过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等工作,以及“街区更新”“留白增绿”等行动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城内历史名园的恢复、胡同空间拆违还绿、平房四合院整治提升等工作已有序开展并逐渐深入,为老城景观风貌的恢复以及园林绿化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同时也为园林绿化品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入开展,为东城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城市更新行动在全市的逐步推进,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全市统筹发展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也为绿地的落实提供了空间保障及政策支撑。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目标要求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定位均为东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绿化工作在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落实老城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面临更高层级的挑战,园林绿化工作任重道远。

  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东城区仍有大面积的规划绿地还未落实,且其现状用地情况基本为楼房或平房建筑。大部分规划绿地,尤其是一些全区乃至全市的重大园林项目的推进,如天坛公园、地坛公园等历史名园的恢复、私家园林的腾退、拆违还绿的推动等工作,在落实中面临着多方挑战与困难,需要探索高位推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以保障公园绿地的有效落实。

  作为为百姓提供日常游憩活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百姓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关注度及期望值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园绿地的新需要及新诉求,意味着公园绿地从结构功能到服务品质面临着全方位的新要求。面临紧张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在用地多功能复合理念的引导下,公园绿地如何保障其公益属性,高质量发挥公园功能的同时兼顾体育健身、文化游览等多方面需求,对今后园林绿化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习视察北京重要精神,立足首都核心区战略定位,以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为中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为关键着力点。

  始终保障高水平政务服务功能,全力营造核心区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

  始终围绕“崇文争先”理念,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传承古都格局,展现千年古都绿色风貌;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七有”“五性”要求,切实把绿化惠民的思想落实落细,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

  始终坚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为北京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

  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对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需求,不断通过高质量绿化建设改善市民休闲游憩环境和生活品质,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让优质绿色空间成为最普惠公平的民生福祉。

  天天游戏

  深入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规划,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以传承古都文脉、保障首都政务功能、满足人民需求为园林绿化工作的核心要务,坚持园林绿化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园林文脉传承,在继承与发展、传承与流变中力求历史与创新的相得益彰,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立足东城区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需求及园林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原则,提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规划内容,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

  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各项要求,以满足百姓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为总体目标,将建设文化东城、活力东城、精致东城、创新东城、幸福东城的“五个东城”目标贯穿于园林绿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传绿色古都千年风韵,绘花香东城美好生活,实现全区园林绿化高质量、精细化发展。

  规划到2025年,实现城市绿地面积1110.1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35.48%,公园绿地面积641.29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4.2%。新增屋顶绿化2公顷,创建4个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5个花园式社区。

  (一)护格局,突重点,“以绿崇文”彰显“文化东城”,展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

  贯彻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要求,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强化核心区“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围绕长安街和中轴线、北京老城、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以及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等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通过园林绿化建设支撑、完善首都城市格局,优先落实保障古都“核心格局”的绿地建设,彰显千年古都绿色风貌。

  强化中轴线的空间秩序和统领地位。结合中轴线申遗,聚焦推动中轴线遗产区及紧邻地区内的规划绿地落实及各类绿地建设工作,以绿为底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

  以保护历史名园的原真性、延续性、完整性为目标,重点结合中轴线遗产区内太庙、社稷坛、天坛、地坛等文物院落的腾退修缮工作,继续保护和恢复中轴线上重要历史名园的景观格局,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绿化建设,逐步恢复中轴线的传统空间界面。结合老城内影响中轴线风貌景观的文物腾退、保护修缮、考古调查、展示利用、沿线界面整治与织补等工作,积极推动中轴线园林绿化建设及环境整治。

  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结合长安街景观环境综合提升,积极结合相关政策,整合沿街步行与绿化空间,推进形成连续开放、大气包容的长安街景观环境。围绕皇城周边保护腾退工程和景观环境提升,以东单、建国门节点景观提升为重点,结合长安街沿线单位建筑前区空间改造,积极推进长安街南北纵深一公里景观环境提升工作。

  2.完善“凸字形”绿色城廓,构建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文化景观环线

  针对目前绿化薄弱地区继续扩大绿化空间,开展环二环绿色公共空间再提升行动,逐步形成城墙遗址公园环品牌绿道。统筹考虑,综合提升,推进绿道、滨河路及城市慢行系统的互联互通,以蓝绿结合的方式持续构建古都“绿色城墙”。

  以东直门桥至雍和宫桥、永定门至东便门桥两段为重点,营造滨河林荫漫步道。以环二环绿道13处景观节点为基础,于有条件的地区扩大绿色活动空间规模,与城墙、城门等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空间丰富、尺度适宜、可达性强的连续绿色公共空间,打造鼓楼桥至永定门桥16.1公里的健步悦骑道。

  3.将棋盘路网景观提升、历史水系恢复与健康绿道相结合,推动“三网连通”提升改造,强化古都空间格局

  继续推进棋盘路网林荫化提升工作,充分将道路景观、历史水系景观及健康绿道、核心区文化探访路等相融合,推动“三网连通”提升改造,形成体现古都特色的绿色空间。结合道路断面改造、绿化空间挖潜、调整植被层次、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有序推进平安大街、两广路、朝阜路、前三门大街、东单北大街一线、和平里北街、安定门大街等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强化古都方正整齐的棋盘式路网骨架。整体提升全区林荫路网景观品质。继续围绕“林荫漫步,文化随行”理念推进皇城根遗址公园、王府井片区、雍和宫至国子监片区等特色绿道线.胡同院落绿色景观提升,恢复绿意悠然的古都韵味

  巩固现有成果,结合全区街区保护更新工作计划,持续推进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及院落综合整治。结合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充分利用梳理整合后的院落空间,以老北京乡土植物为主,恢复院落传统绿化。鼓励胡同居民结合日常生活开展院落绿化,回归老北京槐香榴红的庭院绿化传统,营造东城“美丽院落”。结合胡同的转角空间、门户空间、立面空间等,因地制宜地增加胡同街巷及院落内外的绿化微空间,通过大树的补植为居民营造具有文化韵味的绿色公共空间,在保护老城胡同形态、肌理的同时,延续老城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脉。

  (二)重人本,惠民生,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幸福东城”,构建百姓身边宜居的园林绿化空间网络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让人民过上宜居的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各类绿地建设,探索多种方式拓展新的绿化空间和绿化形式,以建设用地减量发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为契机,通过规划建绿、留白增绿、挖潜增绿等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增进民生绿色福祉,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深入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继续落实规划绿地,完善全区公园绿地格局,推进公园惠民工作。围绕现状公园绿地500米服务盲区,优先落实安定门、交道口、北新桥、东四等盲区较大的街道的规划绿地。持续跟进全区代征绿地落实情况,加大代征绿地产权移交的执行力度,继续推进代征绿地的回收建设工作。以拆违腾退项目为抓手推进留白增绿建设。针对南部区域中小级别公园较少的现实问题,积极与区规自分局、区住建委、区城管委等部门联合推进“疏整促”工作,结合望坛、宝华里和南中轴路周边等棚改项目以及简易楼拆除重建工作,及时制定相应的规划绿地落实及留白增绿建设方案。

  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钟鼓楼绿地、美术馆绿地、景泰东里北侧绿地、文章胡同东口绿地等规划绿地建设,有效提升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围绕“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理念,持续推进小微绿地及口袋公园建设,通过园林绿化精细化微更新的特点体现人文关怀。将园林绿化建设融入到百姓生活的细节之中,为百姓生活带来身边的幸福感。

  “十四五”期间,以街区为单元,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围绕生活圈构建理念,以中轴线沿线、故宫周边、崇雍大街沿线为重点,落实国子监、南锣鼓巷等重点街区和地坛、钟鼓楼等试点街区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保障重点项目实施,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整体提升,高质量营造百姓满意、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街区绿色新亮点。

  (三)提质量,焕活力,以高质量、全龄化的园林绿化服务品质营造“活力东城”

  围绕“品质特色、文化内涵和服务百姓”的目标,以公园绿地提升改造、绿色活力的公共空间营造以及开展园林特色活动为主要抓手,从植物配置、使用空间、管理运维等方面,进行全区园林绿化服务品质的提升。

  回应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明确公园特色定位,推进全区公园绿地品质和功能的不断提升,营造百姓身边更有温度、更贴近生活的公园绿地。以全龄友好为理念,重点关注儿童、老人等群体的多样化休闲游憩需求,通过生态优先、功能完善、智慧营园、特色游园等理念方法的落实,以龙潭中湖公园、龙潭西湖公园、地坛园外园等公园为重点,逐步推进全区公园绿地的全龄友好综合提升改造。

  结合全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与住建委等相关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保障老旧小区绿化整治提升工作协同推进。围绕解决老旧小区“多元争地”的现实矛盾,通过优化林下活动空间、增加适合老人儿童的林荫活动场地及健身设施、提升小区集中绿地及广场的环境品质等方法,进一步提升百姓居住环境品质。对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百姓生活的危险树木进行修剪更换,保障百姓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全区项目库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为重点,有计划地推进老旧小区绿化环境提升工作。

  结合东城区大量且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东城文化挖潜,通过绿色公共空间的连接和传导,切实让东城区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亮出来、活起来、动起来,让历史、文化进入百姓生活。通过与相关部门联合推动被占院落的腾退工作,进行绿化景观恢复,推动历史文物的对外开放及合理利用。

  发挥东城区文化艺术较为集聚的特点,以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增加有活力的公共绿色空间。围绕地铁出入口、公交场站、商业广场、艺术空间等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通过多元复合的方式营造功能多样的绿色公共空间,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向时空多元共享转变,从细微处着手,营造一个舒适宜人有活力的、生活化的北京。

  始终坚持高标准、精细化,制定园林绿化的“精致东城”标准,以绣花功夫做好园林绿化管理工作。

  形成区园林绿化局、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的上下互动、横向联动的管理体制。树立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落实到专项部门及责任人。推进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及绩效评价平台建设项目,强化内部管理及绩效评价,激发园林绿化系统内生动力,实现园林绿化系统整体向前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下沉、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与各街道加强对接和互补,提高街道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依托网格平台,持续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的常态化机制,将绿化问题与道路、市政、环卫等部门联动管理,协同治理确保破绿、损绿、占绿、毁绿等违法行为的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充分转化园林科技成果,利用智慧、环保的手段,积极落实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园林绿化日常管理养护水平。结合全区病虫害情况,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生物手段,做好绿地土壤污染防治、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养工作,确保常发性林木有害生物等到可持续控制,“十四五”期末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松林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推进重点区域的杨柳雌株更新改造工作,提升全区杨柳飞絮综合防治水平,为市民出行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12.继续加强绿地资源保护,利用大数据治理等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的管理方式

  健全全区绿化资源数据台账,动态更新完善现状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管理数据库。同时与东城区规自分局协调探索建立规划绿地台账,保障规划绿地有序落实。继续做好全区树木信息采集和挂牌工作,实现一树一号一档,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智慧园林养护监管系统。

  继续加强古树名木的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护实时信息库,纳入全区绿化管理系统。继续加强古树大树生长状态监测,对全区衰弱濒危古树通过地上和地下生长环境改良、树洞修补、支撑加固、有害生物防治、树冠整理等措施,针对不同生长环境实施“一树一策”的古树名木保护方案,逐年按照20%-30%的进度进行古树复壮保护,落实古树大树精细化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率达到85%以上。

  加强园林绿化资源保护,落实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结合龙潭中湖、龙潭西湖、柳荫公园、亮马河等水系治理提升,完成3处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同时依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建立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助站点,积极推进核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工作。

  坚持以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汇聚各方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动能。用新机制新办法落实新目标新任务,用新思想新理念破解新挑战新问题。

  13.释放改革强大动力,以园林绿化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园林绿化事业创新潜能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区委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指示要求,持续深入推进园林绿化系统改革。

  积极落实林长制工作方案,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园林绿化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以强化领导干部绿化资源保护属地管理责任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为重点,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绿色东城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强生态保障。

  统筹推进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公园服务管理、优化营商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接诉即办、安全应急保障等各项工作,从规划计划、人才培养、制度标准等方面强化政策制定和落实,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学习、继续开展职业技术评比等活动,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园林绿化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与技术能力。优化人员、资源配置,明确细化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积极推进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在街道层面搭建协同治理平台,结合“小巷管家”“社区专员”“小院议事厅”等社区治理品牌成果,通过共建共享社区花园、花友会等方式引导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园林绿化治理工作,共同推进各项政策和活动,共同解决矛盾与问题,在多元参与、群策群力中进一步探索具有东城特色的社区园林绿化治理模式。

  广泛发动各街道、各部门提供年度屋顶绿化需求,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持续推进落实屋顶绿化建设;动员有条件的街道和单位,按照全面培养储存一批、广泛动员创建一批、条件成熟申报一批的思路,坚持阶梯式培养、压茬式推进、滚动式开展,积极做好花园式社区和花园式单位的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义务植树”、“园艺驿站”等平台,继续推进形式丰富的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活动,开展市花进社区、园艺进万家等活动,鼓励社区通过组建园艺志愿者服务队等方式,邀请专业社会力量到社区“出诊”带领志愿者进行园艺种植、打理花坛、传授养护技巧、提升养护能力,激发鼓励百姓参与日常园艺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共建成果长效共享,共同营造花园核心区的绿色氛围。

搜索